內部控制管理體系
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建設通過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、管理制度、授權審批流程,結合相互制約的人員和崗位管理體系,對行政事業單位所有經濟業務活動進行風險防范和管控,保證單位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,保護單位財產安全,保障財務信息真實完整,預防腐敗,實現長效的權力制衡機制。
誰需要做內控:
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各級黨的機關、人大機關、行政機關、政協機關、審判機關、檢察機關、各民主黨派機關、人民團體和事業單位都需要做的一項工作。
內控是什么:
內控是以預算為主線,以資金管控為核心,為實現控制目標,通過制定制度、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,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。內部控制建設涉及到六個方面,采購、預算、收支、項目、合同、資金。
單位內部控制的主要目標:
合理保證單位經濟活動 合法合規、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、財務信息真實完整,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,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。
內控怎么做:
內控項目分為四個階段:
一、項目前期準備階段
1.收集單位資料,包括:三重一大的方案、崗位設置、機構圖、三定方案等;
2.成立內部控制領導小組與工作小組,負責組織協調開展內部控制工作;?
3. 召開啟動會,各科室全員進行知識的宣貫。
二、項目調研階段
將對使用資金、資源的各科室的負責人進行約談,保證梳理的流程細節詳細準確又專業,同時減輕單位自身的工作量。根據調研之前的計劃表,執行調研工作。保證經濟業務流程真實有效,保證梳理出來的流程實際落地。
基本原則:
(1)全面性原則
內部控制體系應當貫穿決策、執行、監督的全過程,覆蓋行政事業單位的所有業務和事項。因為,在內部控制體系的所有環節中,有一個環節沒有發揮作用,所有起作用的環節,也會變得無用。
(2)重要性原則
內部控制體系應當在兼顧全面控制的基礎上,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。不同單位的行業、規模、性質、所處地域、組織形式的不同,高風險領域也不同。不能簡單地認為內部控制就能防范所有風險,但要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,防范顛覆性風險。
(3)制衡性原則
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應當在治理結構、機構設置、權責分配、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、相互監督,同時兼顧效率。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權力制衡機制,制約對象是權力,權力分配合理,約束適當是內部控制的難點。內部控制過于復雜會影響效率,風險大的業務,首先是防范風險,其次才是兼顧效率。
(4)適用性原則
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應與行政事業單位的規模、管理現況和風險水平等相適應,并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更新。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不能拷貝和克隆。別人的成功經驗,只能用于借鑒。必須依據行政事業單位自身情況、外部環境的變化、管理目標的調整等因素來制定或更新本單位內部控制管理體系。
(5)有效性原則
內部控制應當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,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。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受制于成本與效益原則。成本小于效益,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動都必須遵循的法則。
三、項目手冊階段
調研主導的項目經理,具有國際注冊內控師資格,具有實施50家以上行政事業單位經驗,專業程度非常高。調研結束后會出一個調研結果確認書,由雙方確認,是否跟實際業務相符,確認后,編寫手冊、查找風險點,各項工作完成后,再把結果反饋到客戶單位。再根據風險點給出改進意見,通過一個來回確認的反復的流程,來確認最終的手冊初稿。
建設內容
(1)單位層面的內部控制
(2)業務層面的內部控制
(3)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一覽表
單位層面內部控制
1、內部環境
2、風險評估
3、控制措施
4、信息管理
5、監督與評價
6、各部門工作職能與崗位職責
7、主要工作制度及業務表格
業務層面內部控制
各項業務流程細致梳理,規劃設計出完善、適用、能提高效率的流程,再從流程的各個節點中識別存在的風險,對其評估、分析定性、研究應對措施、加以控制。
1、預算業務控制
2、收支業務控制
3、采購業務控制
4、資產業務控制
5、合同業務控制
6、建設項目業務控制
7、印章與票據業務控制
四、項目落地實施階段
手冊初稿完善后召開落地培訓會,即講述手冊如何使用,如何操作,以及財務方面的工作報告等。
整個流程三到四個月,通過一個認真仔細的、完整的、長時間的工作流程。保證項目完整實施,落地運行。項目完成后還有六個月的維護期,如果在這個階段中出現手冊情況不符合具體情況的,再進行修改完善。